听到“熬夜缺觉易伤身”的劝告,总有“夜猫族”会反驳,“熬夜不等于缺觉。我虽然睡得晚,但起得也晚。只要我保证睡眠时间,就不会损害健康。”
保证睡眠时长的“睡得晚”,是否真的对健康没有伤害?它是不是比早睡却“睡得少”还健康?
“睡得晚”和“睡得少”究竟哪个危害大
1.长期晚睡,你的生物钟不同意。
晚睡不仅会产生白天困倦、易疲乏等问题,还会让人在长期的应激状态下,表现出急躁、紧张、焦虑的情绪,甚至还会因晚睡引发生物钟紊乱、睡眠质量差或失眠的问题。这些问题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导致身体代谢紊乱、免疫力下降,增加代谢性疾病、精神疾病等发病风险。
即便能够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晚睡对身体的伤害依然很大。这种跟正常人“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规律相违背的“睡眠时向后移”,从科学的角度看,虽然只是比正常人晚睡两个小时或晚起床两个小时,但如果生物钟长期被打乱,都会影响全身各器官组织的正常运行。
2.睡不够,也会让身体、精神都“垮掉”。
心理医生表示,除了天生的“短睡眠者”,普通人如果平时睡眠时间减少,清理大脑中有毒代谢物的蛋白就会变多,有可能增加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因此,不管是为了快速恢复疲劳的身体,还是从保持健康、持久的睡眠状态,心理医生建议大家,保证在23点-3点“黄金睡眠时间”处于睡眠状态,以便在规律性睡眠周期中获得高质量睡眠。
睡眠质量合不合格,要因人而异
大家都知道该睡不睡,或者睡眠不足,都会对健康构成危害。那么,大家该怎么判断自己的睡眠质量是否合格呢?
心理医生给出两个衡量标准:
首先要看自己能否在半小时内入睡,可以即是正常;
再看睡着以后,醒来的次数不能多过两次,在醒来后的20分钟内可以继续入睡,并且平均每晚85%的时间都在睡觉。
符合上面标准的即代表合格,否则睡眠可能出现了问题。
心理医生提示,人的睡眠是根据不同年龄和个体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不能一概而论。年龄越小的,睡眠时长可能越多:像新生儿每天需要睡16-20小时;青少年儿童最少要睡8个半小时,基本9-10小时之间;成年人或许每天只需7-8个小时即可精力充沛;到了老年人阶段,睡眠时间可能减少到5-6小时。
想要睡眠质量高,这样调好生物钟
那么,大家应如何调整体内生物钟的节律安排,保持身心健康呢?心理医生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1.持固定的睡眠规律
睡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惯。大家要遵循睡眠的自然规律,每天最好维持在23点前入睡,不熬夜,把原本用于熬夜的时间用来睡觉,把晚睡的那部分时间争取变成早起。最好保证入睡时间点相差30分钟以内,睡眠时长相差少于1小时。
2.避免刺激性饮食
入睡前4-6小时,不要摄入含有咖啡因、酒精等的饮料和食物,避免因身体亢奋而造成入睡困难,让睡眠质量变浅。
3.用适当运动改善睡眠
每天可在固定时间进行散步、慢跑、游泳等低运动量的有氧运动,用适量运动增加身体活力,也能够有效改善睡眠质量。但不要在睡觉前两小时内做剧烈运动,可能会导致失眠。
4.睡前远离电子产品
有相关调查显示,夜晚关灯环境昏暗,手机等电子产品散发出的蓝光会对睡眠和身体造成不良影响。人体在入睡前会分泌与睡眠有关的激素,而很多电子产品屏幕发出的蓝光则抑制大脑褪黑素分泌,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入睡困难,所以大家应在睡前远离电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