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多见于秋冬两季。儿童、青少年易感。
临床特征:潜伏期平均为2-3周。前驱期短,一般经数小时至一日即开始发疹,发病较急,多有微热,头痛,全身不适及食欲不振等症状。发疹期:一般为3-5日。皮疹顺序是自躯干——头部——面部——四肢。
皮疹特点:
1.向心分布(躯干多,四肢、头、面部较少)。
2.分批出现,同时间内可见各期皮疹。
3.变化迅速,并按一定的规律演变。开始为红色小斑疹,数小时后转为丘疹,色深红,再经数小时后变成疱疹,24小时内疱疹即可开始收缩及结痂。疱疹的大小不一,大如绿豆,小如米粒,椭圆形或圆形,周围绕以红晕,疱疹初期透明或稍浊,疱疹中央少见凹陷,触及无坚实感,自觉痒感。1-2周后痂盖脱落不留疤痕。轻者皮疹稀少,全身症状轻微。重者皮疹较多,伴有发热。如因瘙痒抓破皮疹,则易并发化脓性感染(痊愈后可留瘢痕)。甚至可导致败血症。
4.部分病例口腔黏膜、咽部及眼结膜上可见同样的疱疹。
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是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染,亦可通过污染的衣物和物品间接传染。由发病前一日至皮疹结痂皆有传染性,尤以早期传染性最强。患病后有持久免疫。
预防和治疗:
1.发现水痘患者应立即隔离,直至全部皮疹干燥结痂脱落为止。以防传染他人。同时对易感人群进行疫苗接种,对接种病人的易感者(以前未得过,未注射疫苗或免疫力低下者)应观察3周。疾病流行期间尽量不到公共娱乐场所去玩,以防接触传染,如果已与病人有过接触的同学,可服用板蓝根冲剂,每日一包,连服3-5日。
2.预防感染和加强护理,保护皮肤清洁。
3.可给予抗病毒药物。
4.多喝水及易消化饮食,剪短指甲,戴连指手套,以防抓破感染。
二、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祖国医学称为“痄腮”。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任何年龄均可患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以发热、腮腺肿大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也可累及其他腺体和脏器,脑膜脑炎,睾丸炎为常见合并症。
临床特征:潜伏期2-3周,平均18天,多数病例无前驱症状,而以耳下部肿大为最早表现,少数病例可有短暂的数小时到2天的前驱期。起病大多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等症状。1-2天后即见腮腺部肿胀,并逐渐明显。此时体温上升达39℃以上,甚至40℃,成人患者症状一般较重。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及轻度触痛,张口咀嚼及吃酸性食物疼痛加重,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无化脓。通常先见于一侧肿大1-4天,偶尔一周以上累及对侧,对侧1-2天达高峰,再持续4-5天后逐渐消退,全程约10-14天。如病程中遇有高热、嗜睡,应注意是否并发脑膜脑炎,如出现睾丸肿痛,应注意已并发睾丸炎了。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再感染者极为少见。
病因:
1.传染源: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自腮腺肿胀前7天到肿胀后9天均有传染性。
2.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染,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导致胎儿发育畸形或死亡。
治疗及预防:
1.对症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适当补充水分和营养。饮食需根据病人咀嚼能力决定。不给酸性食品,严重头痛或并发睾丸炎者及时去医院诊治。
2.隔离患者直到腮腺肿胀完全消退。
3.注射腮腺炎病毒减毒活疫苗。
4.口服板蓝根冲剂,一次一袋,每日三次。连服1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