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门概况  规章制度  机构设置  相关下载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生活百科>>正文
大雪养生
2018-12-07 14:08  

【居】寒从脚下起

大雪节气,我们应注意风邪和寒邪的侵入,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头部和足部。

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这是因为,足部离心脏最远,且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层较薄,保暖性较差,一旦受寒极易引发相关疾病。另外,也要注意颈肩腰部、各关节、腹部的防寒保暖,但切忌暴暖大汗。

要多参加户外运动,但须注意的是不要在大风、大雾中锻炼。因为在大风大雾时空气中悬浮的有害物质较多。同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足够的睡眠,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居住环境的空气流通。

【身】防心脑疾病

大雪节气要定期进行心脑血管系统的体检,要重视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原发疾病的治疗,在医生指导下选用药物,以防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患的发生。

要注意颈部的保暖,颈部的气管一旦遭受寒冷之风侵袭,极易造成伤害,引发呼吸道疾病。另外,颈部还会由于颈椎受到寒冷刺激,诱发颈椎病。

同时,由于寒冷刺激,容易引起胃病复发。因此要注意胃的保暖和饮食调养。

另外,大雪节气积雪较多,外出者应注意防滑、防跌、防撞,骨质疏松患者可减少外出。

【食】温补少而精

民间有“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之说。在饮食上宜选用高热量、高蛋白、高脂类、低盐类的温补食物,做到“少而精”。如猪肉、羊肉、牛肉、鸡肉、鹌鹑、鲫鱼、狗肉、海参等动物类食品,以及山楂、枸杞、萝卜、胡萝卜、茄子、山药、核桃、橙子、桂圆肉、南瓜、韭菜、芹菜、栗子等植物类食品。

在天气特别寒冷时,可进补温热之品,如牛、羊、狗肉等;气温较为温和时,应以平补为主,可适当增加鸡、鸭、鱼类;但当气候较为干燥寒冷时,应多食甘润生津的果蔬、冰糖等。当然,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服用具有中医特色与针对性的个体化“膏方”制剂。

大雪养生九大原则

1.养宜适度

所谓适度,就是要恰到好处。不可太过,不可不及。若过分谨慎,则会导致调养失度,不知所措。稍有劳作则怕耗气伤神,稍有寒暑之异便闭门不出,食之惟恐肥甘厚腻而节食少餐,如此状态,都因养之太过而受到约束,不但有损健康,更无法“尽终天年”。

2.养勿过偏

综合调养要适中。有人把“补”当作养,于是饮食强调营养,食必进补;起居强调安逸,静养惟一;此外,还以补益药物为辅助。虽说食补、药补、静养都在养生范畴之中,但用之太过反而会影响健康。正如有些人食补太过则会出现营养过剩,过分静养只逸不劳则会出现动静失调,若药补太过则会发生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新陈代谢产生失调而事与愿违。

3.保暖护阳气

冬属阴,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少泄津液。故冬“去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是必要的。但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暴暖大汗。

大雪节气的特点是干燥,空气湿度很低。此外,衣服要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加,宜保暖贴身,不使皮肤开泄汗出,保护阳气免受侵夺。夜晚的温度会更低,夜卧时要加多衣被,使四肢暖和,气血流畅,这样则可以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如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脑血栓形成等。

4.起居宜早眠晚起

冬日阳气肃杀,夜间尤甚,要“早卧迟起”。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

大雪时节,万物潜藏,养生也要顺应自然规律,在“藏”字上下功夫。起居调养宜早眠晚起,并要收敛神气,特别在南方要保持肺气清肃。早晚温差悬殊,老年人要谨慎起居,适当运动,增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5.泡脚按摩

必须经常保持脚的清洁干燥,袜子勤洗勤换,每天坚持用温热水洗脚,同时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活动双脚。此外,选一双舒适、暖和轻便、吸湿性能好的鞋子也非常重要。

6.要多喝水

冬日虽排汗排尿减少,但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的细胞仍需水分滋养,以保证正常的新陈代谢。冬季一般每日补水不应少于2000~3000毫升。

7.保持精神良好

冬天易使人身心处于低落状态。改变情绪低落的最佳方法就是活动,如慢跑、跳舞、滑冰、打球等,都是消除冬季烦闷,保养精神的良药。

8.通风健脑

冬季室内空气污染程度比室外严重数十倍,应注意常开门窗通风换气,以清洁空气,健脑提神。

9.喝粥调养

冬季饮食忌粘硬生冷。营养专家提倡,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以养胃气。特别是羊肉粥、糯米红枣百合粥、八宝粥、小米牛奶冰糖粥等最适宜。

“大雪节气”慎防三大疾病

大雪节气的气温急降对人体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血压、气管、肠胃等方面都因为天气寒冷而有所变化,这时,预防中风、心脏病、消化道溃疡变得十分必要。

防中风

对于血管弹性差的人,气温急剧变化会带来血压波动,引发中风。寒冷可使人的交感神经兴奋、血液中的儿茶酚胺增多,导致全身血管收缩。同时,气温较低时,人体排汗减少,血容量相对增多,这些原因都可使血压升高,促发脑溢血。因此,首先要重视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原发疾病的治疗,其次注意发现中风先兆,如突然眩晕、剧烈头痛、视物不清、肢体麻木等。

防心脏病

包括心绞痛、心肌梗塞等。隆冬季节与冬末初春为急性肌梗塞的两个发病高峰期,其原因除了气温偏低刺激人体交感神经,引起血管收缩外,寒冷还能增加血中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液粘稠度增高,易导致血栓形成而阻塞冠状血管。此外,病变的冠状动脉对冷刺激特别敏感,遇冷收缩,甚至使血管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诱发心绞痛,重者发生心肌梗塞。因此,老年人应重视防寒保暖,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增添衣服、被褥,以防寒冷侵袭还要定期进行心血管系统体检,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溶栓、降脂、扩血管和防心肌缺血、缺氧药物。

防消化道溃疡

这时由于寒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支配内脏的植物神经处于紧张状态,在副交感神经的反射作用下,致使胃肠凋节功能发生紊乱,胃酸分泌增多,进而刺激胃粘膜或溃疡面,使胃产生痉挛性收缩,造成胃自身缺血、缺氧,从而引起胃病复发。因此,要注意胃的保暖和饮食调养,日常膳食应以温软淡素、易消化为宜,做到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忌食生冷,戒烟戒酒,还可选服一些温胃暖脾的中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