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门概况  规章制度  机构设置  相关下载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生活百科>>正文
别让肥胖成为“沉默的杀手”
2017-04-20 08:02  

“远离”胖子

要做到减重,便要从各个维度进行改变,而要做到远离胖子,首先就应该让自己意识上进行重视。

1.进食速度:吃饭速度慢下来,不要囫囵吞枣,不仅享受不到美味,也很难有饱腹感。细嚼慢咽不仅对胃好而且容易有饱腹感,从而减少食物的摄入。

2.七分饱是关键:其实真正要做到是控制自己吃进去的食物而已,每天少一口。如果说胖子是一口口吃出来,那么苗条健康的身段就是一口口“省”下来的。为了更好“省”口粮,吃饭的碗和盘子都可以变“小”一号。这样更利于我们把握量。

3.告别饮料:碳酸饮品,奶茶,茶饮品,果汁(非新鲜果榨)等。面含有大量的糖分。糖的摄入可以堆积转化为脂肪,继而形成肥胖。

4.能量减少:凉拌,蒸,炖等烹饪方式,可以大大降低油脂的摄入,降低能量。油脂每日摄入量25~30g,大豆及坚果25~30g。零食以水果为主。减少最好能杜绝酒精,纯能量的摄入,使得能量额外增加,所以论是白酒,啤酒,还是更可怕的葡萄酒(糖、酒精都含有),少饮酌情,大饮伤身。

5.多食用富含食纤维的食物:海带、蘑菇、青菜、四季豆、柿子椒、苋菜、油菜、木耳、笋(冬、春)、金针菇、带皮的绿豆、红豆、芸豆、高粱、糙米(颜色不是很白,价格较为便宜,偶见稻壳的米)。水果可以选择:西柚、苹果、火龙果、猕猴桃等。

6.饮食作息规律:改变周末从早睡到晚的习惯,早睡早起正常作息,更需要三餐正常,规律进食。

7.提高代谢,健康运动:每天多动动,尤其久坐的时候每个小时站起来做做运动,抓住每个锻炼的时刻,爬楼梯不坐梯,公交车提前一站下车走回去,私家车停入小区后,在小区里面走两圈再回去,在家跳绳,做家务活,或者餐后不要立刻坐下,固定每周慢跑或快走3-4次,每次40分钟等等。只有懒,没有做不到。

知道自己所处哪个部分,自然我们需要合理进行体重的控制,一般来说健康的体重在于预防肥胖和了解体重超标后,合理制定减重计划,每月以1-2kg速度进行体重的降低。当然体重基数较大人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指导和数据的调整。

呵护我们的“蓝领”

累活,脏活肾脏都为我们做了,名副其实的“蓝领”,对于这位蓝领,除了我们要注意控制体重外,更应该在日常生活适当照顾。

1.减少盐的使用,尤其是食物中隐藏的“盐”: 减少味精、鸡精、酱油、大酱等含钠盐较多的调味品;少用或者不用咸菜、腌菜、泡菜、卤菜、海米、虾米、鱿鱼丝等高盐食物;少食或者不食火腿、香肠、培根、方便面等含钠较多的加工食品以及椒盐花生、酒鬼花生米、蚕豆、水果蜜饯等含盐较多的炒货零食。

2.高蛋白饮食势必会加重我们肾脏负担,因此不要滥用蛋白粉,任何保健品都不是万金油,不要盲目的选用,更不要人云亦云。中国营养学会对于动物性食品也有明确摄入量(每天:水产类40~75g,畜禽肉类40~75g,蛋类40~50g,奶类,300ml),过量食用不仅增加油脂摄入同时也增加了蛋白的摄入。

3.减少咖啡因、钙的摄入:研究证明,咖啡因可以提高精神,影响血压,而另一方面,咖啡因可以促进体内钙离子的排出,对肾脏造成负担,尿液中钙离子含量升高,也增大患肾结石的风险。因此钙不是盲目的摄取,大量的钙质进入体内,多于的还是要排除,这个过程势必也会影响肾脏,合理选择,才是正道。

4.不要憋尿,增加饮水:憋尿容易导致尿液上行返流,尿路感染的同时也对肾脏有影响,而多喝水可以稀释尿液,还可以预防结石发生。

5.减少熬夜,减少夜宵等习惯,让我们的“蓝领”可以睡一个美容觉。

习惯改变健康,滴水穿石,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因此意识的加强,行为的改变才能真正做到未雨绸缪。

很多人说肥胖是“现代病”的根源,因为胖出现各种慢性,急性甚至恶性疾病,天天都有人喊减肥,但是真正的改变应该是从现在开始,而不是光说不动,或寻求捷径,减重也好,维持身材也罢,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减肥是一场持久战,而这场战役核心就是平衡膳食,均衡营养,无论是预防还是治疗,都不是说多吃或不吃某一种食物,合理选择,粗细搭配,荤素组合才是长久之道。告别“沉默的杀手”,还健康一个和平与祥和。

参考文献:

[1].《慢性肾病正在悄然流行》.医药与保健,Medicine and Health Care ,编辑部邮箱,2007年11期

[2].中国营养学会.编著《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4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

[4].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M].科学出版社. 2014,10月;

[5].陈惠萍,曾彩虹,刘志红,等.肥胖相关性肾病:临床表现、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特征.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3,12:19-23

审稿:荣爽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