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门概况  规章制度  机构设置  相关下载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生活百科>>正文
爱耳日,你的耳朵还好吗?
2017-03-03 08:22  

今年重点关注“防聋治聋”

因为数字3与耳朵的形状类似,因此每年的3月3日都是全国爱耳日,并且早已被确定为国际爱耳日。今年是第18个全国爱耳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15个部门日前联合发出通知,确定此次全国爱耳日活动主题为“防聋治聋,精准服务”。通知指出,实现《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方案》中提出的“到2020年,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服务的比例达80%以上”的目标,任务仍很艰巨。各地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整合推进相关工作,多部门联动,加大防聋治聋工作力度,组织开展好听力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活动。要推动健全听力残疾防控体系,重点做好遗传性耳聋和先天性耳聋预防工作,加强婚前、孕前健康检查,做好产前筛查、诊断。

儿童常见耳部疾病

遗传是新生儿耳聋主要原因

提前筛查预防先天性耳疾

对于儿童来说,耳朵常见疾病分为先天性的和突发性的。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天津市耳鼻喉科研究所医师胡明表示,耳聋是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研究表明,在所有致聋原因中遗传是导致聋儿出生的主要原因,比例高达60%;另外在大量的迟发性听力下降患者中,亦有许多患者是由自身的基因缺陷致病,或由于基因缺陷和多态性造成对致聋环境因素易感性增加而致病。

对于先天性的耳朵疾病,最好的方式是提前筛查、预防,这其中包括对夫妻的孕前筛查和新生儿的基因筛查。“对于有孕育计划的夫妻最好在怀孕前来医院进行耳聋基因携带者筛查,最晚不能晚于孕早期。如果筛查的结果显示,夫妻双方都携带有耳聋基因,那说明他们有四分之一的可能生个耳聋的宝宝。在怀孕后则非常有必要进行产前诊断。包括在孕11到14周,对绒毛进行耳聋基因诊断,或在孕16到24周对羊水进行耳聋基因诊断。如果诊断的结果显示所怀的胎儿为耳聋患者,夫妻可以决定是否终止妊娠。”

如果已经错过孕前筛查,那么在宝宝出生后,需做新生儿的听力筛查及耳聋基因的联合筛查,因为有些遗传方式的耳聋往往在刚出生时没有表现出来,到青春期或中年出现逐渐加重的听力损失,所以只是做听力筛查会漏掉这部分有潜在耳聋危险的宝宝。胡明医生表示,和其他残疾相比,儿童的听力缺失是一种相对隐蔽的残疾,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牙牙学语时不能表达他们的听力问题。然而,如果听力缺失没有被及时察觉和干预,将导致小儿语言的发育迟缓,继而可能出现社会交往、精神发育和学习困难等问题,所以及早发现宝宝的耳聋问题,采取助听器或人工耳蜗的方法干预,同样能让宝宝回到有声世界。

突发症状或因耳朵生病

除了先天性的耳朵疾病,儿童也经常会出现耳部感染等突发性疾病,此时孩子可能会出现一些前期症状,如果家长发现了这些症状,需要去医院检查一下是否是耳朵出现了问题。比如,耳部感染导致鼻涕变成黄色或绿色,且持续时间较长;孩子变得易怒,特别是在你喂他吃饭的时候;晚上醒来的次数比平时多;频繁拉拽耳朵等……这些症状都有可能是孩子突发耳疾引起的,所以,最好要检查一下孩子的耳朵是不是感染了。

成年人常见耳部疾病

多由不良用耳习惯引发

鼓膜穿孔、耳聋、内耳眩晕、中耳炎、耳鸣、耳部肿瘤、耳部整形、耳部损伤、外耳炎等都是成年人比较常见的耳朵疾病,对于这个年龄段的人群来讲,许多耳朵疾病其实是由于不良的用耳习惯引起的,如长期处于嘈杂环境、挖耳朵、滥用药物、打耳洞、游泳姿势不正确等,这其中以过度使用耳机最为常见。

过度使用耳机易患耳聋

原本耳聋是老年人常见疾病,如今已经年轻化,不少城市年轻白领都有长时间戴耳机的不良习惯,在地铁、公交车上,一些年轻人戴着耳机看热播剧;有的年轻人骑自行车、路边慢跑或健身房锻炼,耳朵上也总是插着耳机听音乐;一些年轻人经常出入KTV、酒吧、煲电话粥,音量过大、持续时间过长,这些都会导致耳鸣及听力下降,严重会出现耳聋。

天津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刘吉祥主任介绍,每天使用耳机两小时,使用时声音超过60分贝,持续三个月就会有听力下降的可能,而在地铁及公交车如此嘈杂的环境中,人们为能听清耳机里的声音往往会调大音量。但长期过量声音刺激,耳蜗的毛细胞会产生代谢紊乱,造成供血、供氧不足,致使末梢感受器受损,从而导致噪声性听力问题。不仅如此,常用的入耳式耳机将外耳道口紧紧塞住,高质量的音频声会直接进入耳内,也可能造成不可恢复的听力损害。

刘吉祥医生提醒年轻人,使用耳机的时间,一般来说每次不要超过半小时,尽量用耳罩式耳机,而不要用插入式耳机;也尽量在安静的环境下使用耳机,可以避免音量过大,伤害听力。“建议采用‘6-6原则’使用耳机,即音量不超过最大输出的60%,每次听的时间不超过60分钟。”

老年人常见耳部疾病

老年性耳聋不应任其发展

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年龄的影响,听觉器官随同其他身体器官一起发生缓慢进行的老化过程,并出现听力减退,这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但很多人对老年性耳聋有一种误区,有些人五六十岁出现听力下降都误认为是正常现象,对此不闻不问。事实上,如果出现听力障碍后不及时治疗,预防进一步的伤害,听力损害会加重,最后就真的是“越老越聋”了。

医生表示,老年性耳聋常常是以双耳缓慢性听力下降或伴耳鸣,言语识别率差,也就是只闻其声不解其意,开始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对铃声、电话铃声、鸟叫声等高频声响不敏感等为主要特点。因此,当老年人出现听不清,或者出现耳鸣时应引起重视,并及早检查。

老年性耳聋可能在45岁左右就出现症状,特别是一些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的老年人,患上老年性耳聋的风险要更大,这是因为代谢性疾病会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加,从而影响血液循环,使得内耳毛细血管供血不足,当听觉功能的毛细胞失去营养供应,就会导致听力迟钝甚至耳聋。

那么对于老年性耳聋要不要医治呢?医生认为,虽然对于老年性耳聋没有特效药,但任其发展,听觉神经长期得不到刺激,将会进一步退化。反之,如果能尽早根据听力损害的情况来进行改善,如使用助听器或者增加能量代谢药物,有能力的还可以进行人工耳蜗植入等,对减缓老年性耳聋的发展会有帮助。